2025 年 6 月 10 日晚,中国男足在重庆龙兴足球场以 1-0 击败巴林队,为 2026 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 18 强赛画上句号。尽管主教练伊万科维奇实现了 "用胜利告别世预赛" 的赛前承诺,但球队最终以 2 胜 6 负 2 平积 6 分的成绩位列小组垫底,连续第六次无缘世界杯正赛。这场胜利既是对球迷支持的回报,也成为克罗地亚老帅执教生涯的阶段性告别演出。

一、伤病潮中艰难取胜,伊万兑现赛前承诺
面对多名主力缺阵的困境,伊万科维奇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:"我们希望用胜利感谢球迷的爱与支持"。比赛中,球队凭借替补球员的顽强拼搏,由谢文能打入制胜球。值得关注的是,此役是国足近十年首次在世界杯预选赛末轮取胜,打破了 "收官战不胜" 的魔咒。
但胜利背后是难以回避的伤病阴影:韦世豪停赛、胡荷韬膝盖韧带受伤、朱辰杰肌肉拉伤、曹永竞肩部重伤等,导致伊万不得不启用多名 U23 球员首发。这种被动的年轻化尝试反而意外激活了谢文能、王钰栋等新星,他们在攻防两端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度,成为赛后为数不多的亮点。
二、执教 16 个月胜率不足 25%,战术争议与革新并存
自 2024 年 2 月上任以来,伊万科维奇带领国足征战 14 场比赛,仅取得 4 胜 2 平 8 负的战绩,胜率不足 25%,成为近十年国足帅位上 "最短命" 的外教之一。其执教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一是坚持使用单后腰的 442 菱形阵型,被批评缺乏战术灵活性;二是选人用人饱受诟病,多次启用在俱乐部无法获得出场机会的球员;三是临场调整滞后,例如对阵日本 0-7 惨败时的换人决策引发广泛质疑。
不过,伊万在推动球队年轻化方面成效显著。胡荷韬、拜合拉木、王钰栋等新星在其任期内完成国家队首秀,球队平均年龄从 29.3 岁降至 25.8 岁,构建起冲击 2030 世界杯的核心框架。这种 "以赛代练" 的策略虽在短期内影响成绩,却为国足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执教前景扑朔迷离,足协陷入换帅困局
尽管预选赛成绩惨淡,但伊万科维奇的去留仍存悬念。根据《体坛周报》报道,由于足协面临资金压力且高层审批程序复杂,伊万大概率将继续带队参加 7 月的东亚杯,其合同预计在 10 月国际比赛日后终止。接替者人选方面,郑智被视为临时过渡的热门选择,而西班牙教头卡萨斯则成为球迷呼声最高的继任者。
这种 "留任 - 过渡 - 选帅" 的复杂局面,折射出中国足球管理层的深层矛盾。正如马德兴所言:"当亚洲其他球队迅速换帅调整时,国足却在换帅程序上陷入僵局,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"。
Letou四、球迷情感复杂:胜利难掩失望,期待重建信心
比赛现场,数万名球迷在雨中为球队呐喊助威,赛后更与球员共同高唱国歌。这种不离不弃的支持,让伊万科维奇在赛后哽咽致谢:"感谢球迷的每一声加油,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"。然而社交媒体上,"伊万下课"" 足协无能 " 等词条仍占据热搜前列,反映出公众对成绩的不满与对未来的迷茫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年轻球员的表现成为矛盾焦点。王钰栋、谢文能等新星的亮眼发挥,让部分球迷看到希望:"输球不可怕,可怕的是看不到未来。伊万的年轻化战略或许是唯一正确的事"。这种对短期成绩与长期建设的辩证认知,或将成为国足重建信心的关键。
随着世预赛尘埃落定,伊万科维奇的执教生涯暂时画上句号。这场胜利既是告别礼,也是新起点 —— 当 36 岁的王大雷在发布会上感慨 "可能是最后一次世界杯预选赛" 时,国足的更新换代已箭在弦上。无论下一任主帅是谁,如何平衡成绩压力与青训培养,将是摆在中国足球面前的核心命题。